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地方债的渊源
其实,关于地方债,大家也不用觉得很复杂,其实和民间的借条基本是一样的,只不过借债发债的主体是各地方政府,靠各地方政府的信用背书。
所以,地方债的安全性比较高,理论上不存在违约的可能。
而正是地方债的这个特点,风险偏好低的银行就和地方政府一拍即合,因此,银行成为购买地方债的主力军,此外,还有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一类的金融机构。
于是这些金融机构就和地方紧紧绑在了一起,为地方政府源源不断的输血,可以说是一荣俱荣!
而地方政府借债是干什么呢?主要用于交通、通讯、住宅、教育、医院等方面的支出。类型有政府债、城投债、政信信托产品、政府项目定融等
理性看待城投债务问题,城投债、城投平台有问题吗?最大的问题就是资产的长期性和债务的短期性之间的矛盾。
地方城投平台,通过融资进行基建,保证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但城投的项目回款周期长,所以在运作过程中借短投长现象明显。城投债期限还长一些,非标融资则普遍期限很短。
“如果你不懂,就不要用一个数字,试图说一个吓人的故事。”债,不是洪水猛兽,是现代货币和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债,可以增加货币的流动速度,血液流速快了,经济才能更好,它是经济建设中重要的环节。其实很多时候,经济体都会烦恼债增加的速度不够呢。
2023年,可能会有城投平台与银行谈判、可能会有城投非标舆情,但不会有规模性城投债出现风险事件。地产正在企稳,经济马上复苏,城投平台最困难的时候,要过去了。
1、
先给大家讲一个段子:
某赫赫有名的房地产大佬,在公司年会上讲了一个吐槽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段子,大意如下:
“我花30亿拿了块地,找银行要贷款,找建筑商盖房子,辛辛苦苦盖好了房子卖掉了。一共卖了60亿,扣掉各种成本之后赚了10亿。看上去利润不错。然后生意得接着做呀。然后再去拿地。一看,再拿一块当年值30亿的地,把卖了房子收到的60亿全都砸进去,都拿不到。我就搞不明白了。第一你说我到底赚了钱还是赔了钱?第二,我辛辛苦苦干啥,到头来我啥事都不干,不盖房子直接囤地,反而赚的更多。”
中国的房地产大佬,都是从零开始的草莽英雄,这方面不够老到。在房价飞涨的黄金时代,盖房子卖房子确实不如囤地。
香港的李超人李嘉诚,就深喑此道。
2021年,李嘉诚上海几十亿卖了一个写字楼。这栋楼所在地块,是2005年被李嘉诚购得的。规划要盖个写字楼,2021年卖出时,这个写字楼还未开业过。另一个上海项目,2004年拿地,2016年卖出时还没盖完。最厉害的是北京一块地,2001年拿下,现在还没开工呢。
国内地产商追求高周转,哪里比得过李超人囤地一囤就是十几年。
当然政府引入地产商,是要盖房子的,对囤地深恶痛绝。后来政府也学乖了,拿地的时候都规定,多长时间不开发就要强制收回。李超人的囤地,也就是早年欺负政府原先不懂,被超人的光环所迷惑而已。
房地产大佬们,仿佛赌桌上的赌徒。赢到的筹码,加倍的继续下注。如果不离开赌桌,越堆越高的筹码,只是桌面上的富贵,随时有可能一把输回去。但雄心满满的大佬,又有几个甘心离开那万丈光芒笼罩的赌桌。
2、
中国的地方财政,非常独特,有两套财政体系。一套是轻资产,另一套是重资产。
轻资产就是收税。苹果Appstore,每个人在上面付钱,苹果收走30%,被称为苹果税。收税就是轻资产,靠生态收税。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从这过,留下买路钱。苹果税,就是买路钱。收税是不需要重资产的。
2022年,一堆人说政府搞防疫搞得财政危机。这句话三分对,七分错。轻资产部分,其实没啥危机,基本正常。
2022年 1-11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55万亿元,完成年初预算的88.26%,支出完成85.21%。
收入确实落后时间进度,1-11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3%。但这个是因为2022年二季度,上海疫情期间,为了促进经济,用额外留抵退税的方式,给企业提供免息资金支持。留抵退税是直接扣收入的。这个金额到11月底,是2.3万亿元。刨掉21年已经有的,22年额外新增的留抵退税,也有接近1.7万亿元。1-11月累计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6.1%,这个增长率还不错的。扣除留抵退税,截止11月底已经完成全年预算的96%。
按月份看,4月因为留抵退税,当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跌40%。但留抵退税不是减税,只是把未来的退税提前支付给企业,相当于无息贷款,后面企业是要补回来的。从8月开始,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就开始回正,10月同比增长16%,11月同比增长25%。
轻资产的部分,以税收为主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其实没啥问题。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政府也在努力控制,22年12月,应该不会像21年12月那样政府玩命花钱了。
3、出问题的是什么呢?是中国独有的另一套地方财政体系,是重资产部分。所谓的“经营城市”。
这笔帐就是政府性基金。政府性基金的主要部分就是土地出让金,和土地出让收入相关支出。
2021年,这笔账全年的赤字是1.6万亿。2022年上半年,赤字就怼到了2.7万亿,11月底,赤字3.55万亿。
地方政府性基金的收入的主要部分,就是土地出让金。2021年,9.4万亿总收入里面,8.5万亿是土地出让金。今年1-11月,土地出让金收入只剩下了5.1万亿。全年估计下跌30%以上,少了3万多亿。
这就比较麻烦了。
这套重资产的地方财政体系是房地产行业的上游,与房地产行业异曲同工,很像。
从数字看,政府卖地,好像也没赚到啥钱,卖地赚的钱,都继续投入用来搞开发新的地。当然,地方政府本来就不应该赚钱,卖了地,肯定得继续“经营城市”,发展经济。
卖地的钱给谁了呢?2015年后,财政部不再公布土地出让金相关支出的明细。2015年,大概50%多是拆迁补偿,加上杂七杂八的其他,直接的土地成本占了70-80%。
中国中央政府不让地方政府随便借钱,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政府借钱不自由,企业去借。于是,地方政府就搞了一个东西叫城投。城投去借钱,开发土地搞建设,地方政府卖了地,把钱给城投还债。
搞来搞去,搞出了一个60万亿城投债。
4
在房地产的黄金时代,大家都高歌猛进。房价永远涨,击鼓传花不停歇。政府经营城市,不断开发土地,房产商挥舞支票簿,在拍卖中创造一个又一个地王。音乐在响,舞蹈不停。2020年的疫情,也没有打断。那个年代,地产大亨是首富榜的常客,是闪亮的企业明星。
然而,2022年,音乐一下子停了。狂舞的地产商手足无措,第一个进入寒冬。
老百姓不买房了。资金流不动了,现金流转不过来了。但债得还呀。一部分合同负债没利息,有息负债可不是闹着玩的。晚卖一年就多一年利息。对地产公司,利息不是小钱,恒大一年的利息支出远高于一年的利润。
2022年中国地方政府的财政问题,不是收税轻资产部分,而是征地卖地的重资产部分。防疫对财政的影响有,但不大,完全能撑过去。
真正的问题是,地产行业击鼓传花玩不下去了,地方政府的“经营城市”也举步维艰。
5、
债务这东西,说实也实,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说虚也虚,政府欠的本币负债,想赖总能赖。
60万亿还是600万亿,数字后面是单位,单位是人民币元。人民币元是啥,就是个代号。
主权国家政府的本币负债永远不会违约。还不起钱可以印钞票。
政府债务问题对经济的影响,不是还不起债。而是债务压力下,地方政府不会像以前那样大规模投入基建,经营城市了,这样就会拉低经济增长率。
中国宏观杠杆率273%,320多万亿债摆在那里。中央政府20多万亿,地方政府30多万亿,居民70万亿,企业将近200万亿。城投也是企业,城投债在企业债务里。60万亿如果不是有对应资产的城投债,是其他企业债,其实更糟糕。
美国政府借的30多万亿美元的债,绝大部分都是真的花了,挥霍掉了。中国政府加上城投,借的120万亿人民币的债,相当大部分,转化成了政府手里的资产。
如果是两家企业,谁更靠谱一点?银行眼中,谁的偿债能力更强?
权国家的本币负债,都不算真的债。中美两国的债务,非本币比例都很低。中国全口径(政府企业个人都算上)非本币外债余额在2021年底只有9.6万亿人民币,不到GDP10%。
如果你不担心美国政府的偿债能力,那中国政府偿债能力也没啥可担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