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标准债资管安全性如何?
城投非标转标已经说了两年了,最早的一批转标产品也陆续到期,那么这些代表标债底层的产品具体风险如何?对比非标产品又有何不同?今天大白主要以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为例,阐述优与劣。
城投融资产品兑付先后顺序
地方城投平台发行融资产品兑付顺序如下(以同一地区、同一主体为先决条件)
1、美元债
2、标准化公募城投债
3、标准化私募城投债
4、定向融资计划(小散)
5、非标类信托、融资租赁
6、商票
以上统计为大白咨询行内专业人士及查阅相关资料后罗列。
美元债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无论是城投还是地产还是大型民企国企,在债这个领域都是先保美元债,如果一家公司美元债都还不上了说明是真的没钱了。
2和3其实没有太大的本质区别,只是说公募部分可能涉及到了债基,所以会排在3前面,但在实际操作中,只要3出现问题,2也一定有问题了,像我们常说的标准债私募、标准债资管都是属于3。
4、5都属于非标类,真实操作还是要看管理人的要债水平,一般来说优先解决小散,所以定融会更有优势一些。
标债资管概述
城投债是由政府控股的城投平台在银行间市场或证券交易所发行并负责有偿义务的债券。
我国城投标准化债券续存总量达13万亿,发行30年来依旧保持0实质违约,相关法律法规完善,交易场所和市场成熟且规范,发行过程受发改委、财政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交易所等层层监管,是可靠的金融资产,所以被称之为城投信仰或“刚兑”信仰。
而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底层资产为标准化城投债的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产品。
产品底层逻辑:通过募集资金到资金监管账户中,由管理人发起指令,资金监管方操作,以资管计划的名义买入持有多只城投债券。
资管计划和私募一样,都是需要通过证监会监管,合法合规备案后才能公开募集的标准化金融产品。
标债类资管计划的风险点
资管的合规性毋庸置疑,但资管产品的模式是否真的适用于政信呢?
1、管理人操作空间大,道德风险高
一般市面上的资管产品只会提一句投向某个地区的AA级以上债券,除此之外就再也不披露详细了,钱去了哪里投资人一无所知。即便每个季度披露最新的持仓,在这中间也难保管理人会去买一些风险较大的债券。
这主要是因为债券的票面价格并为真实价格,市场上是有折价和溢价的,大多数资管都是从城投那去买的自持债券,这就难保管理人会不顾约定去买一些高价格的风险较大债券来保障盈利(这种买入不排除有利益输送)。
2、期限错配风险与赎回时间风险
资管计划是买入多只债券的,不同债券的到期时间不同,这就很难去避免期限错配的问题。
赎回时间风险指的是,比如客户到期了,但是债券没到期,并且管理人的流动性不足,就会出现赎回不出来的可能。
3、浮动收益风险
因为资管计划它是净值化的,所以就导致有可能后买进去的人却比先买进去的人同一天的收益更高。
目前大多数的标债资管产品是采用到期后补足基准的方式来过渡非标固收客户,但未来纯净值化收益是趋势。
4、披露不严格
在第一点也提到过,资管的披露因为品类较广,并未有针对城投明细的披露要求规则,他对投资人的披露意愿完全取决于管理人愿意披露多少。
这对投资人而言是非常不利的,等于是投资了“管理人”而非某个地区的城投债券,钱最终去了哪里都不得而知,又怎么放心去认购这样的理财呢?
大白团队自营资管优势
正是因为集合资产管理计划比较依赖于“管理人”角色,所以选择优质标债类资管首当其冲要看的就是管理人的道德风险高低。
1、定期披露底层持仓以及交易流水
在合同约定范围内地区买入AA级以上城投债券,并且披露具体持仓比例、债券名称、债券主体、票面价格、交易对手、交易流水记录等详细底层文件。
详细的底层交易明细可以明确资金去向,保障投资人权益,可以大幅降低来自管理人的道德风险。
2、分散比例,优化到期时间
根据新资管法,一般资管产品只需持有4-6只债券即可,单只占比不低于25%。但是我们管理的项目要求单只不高于20%,也就是需持有5-7只债券,更加分散,风险更低。
因为我们目前管理的项目是一年期的,所以在我们买入的债券中,期限小于一年期的债券占比至少在30%以上,也就是说我们会买入两只一年以内债券,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避免错配风险。
3、固化收益,补足基准
前面说过,资管原本是净值化的浮动收益产品,为过渡大家投资习惯,目前资管产品也是采取的补足基准收益的方式来把产品做成固收产品,收益超出部分不收取费用,如未达到基准收益将进行补足发放。
4、公开透明,实时跟进
认购完成后自动在监管方生成账户,通过官网或公众号等官方途径查看持仓净值变化以及披露。同时可以在大白对应资管项目群了解高清无码底层文件明细,随时随地查看资管进度。
最后,市场上主要的产品大部分连真实持仓都不愿意告知,甚至披露的时候,都只披露城投债券或说地区,哪怕对已投客户都不披露真实持仓债券,只披露净值,更别说是底层资料了,实在是令人很不放心